Jill
(彌陀山莊)
管理員
UID 2
精華
48
積分 25364
帖子 1560
積分 16870
閱讀權限 200
註冊 2008-10-19
|
|
三皈依講義 - 宏泰法師整理
三皈依講義
宏泰法師整理
序文 壹、什麼叫做皈依 貳、什麼叫做三寶 參、為何要歸依三寶 肆、翻邪三歸制意 伍、翻邪三歸 陸、四種三寶為所歸 柒、歸依三寶的種類 捌、歸依三寶的儀式 玖、受三歸法 拾、所歸依境通三世 拾壹、如何才得三歸 拾貳、受三歸依功德果報 拾參、歸依後是否會失去歸依戒法 拾肆、世間戒和三歸五戒有何區別 拾伍、歸依後怎樣進修 序文 夫三皈者,乃初入佛門之門徑也。三皈雖不是戒,卻是一切戒之根本。舉凡五戒、八戒、沙彌十戒皆以三皈為得戒而納受戒體,式叉摩那戒、比丘比丘尼戒雖以羯磨法而受戒,但在受戒之中亦須行三皈。另有受大乘菩薩戒者,在懺悔與發願之前,也必先受三皈。是故三皈為萬行之由籍、成佛之初基、遊涅槃妙門之要徑也。 夫五戒者,一切世出世間諸善法戒之基石也。佛法中化、制二教之戒法皆以五戒為其根本,由五戒開演出八關齋戒、比丘二百五十戒、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,乃至梵網菩薩十重四十八輕之一切戒法。經云:「戒為無上菩提本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」是故依之漸次修學,三聚圓滿,得成無上菩提妙果也。 夫八戒者,為在家二眾之出家戒也。世間善士,欣仰出世少欲知足之梵行,然以塵惱牽纏,無暇修學。世尊慈憫為令彼等種出世善因,證三乘之道果故,乃權巧攝化,制在家之出家戒,即八關齋戒也。 為今之世,去佛時遙,佛日潛輝,戒法不彰。初入佛門者學無所依,行不知其本,本既不立,道何由得生?近來學佛之人,稍聰利者,整日談玄說妙,徒逞口頭活計;稍鈍者,終日忙碌處處攀緣,美其名為廣結善緣,論其實際,乃心外求法。論其學佛時日,多有十餘年者,若問其何為三皈,卻茫無所知。今有乞師證明受歸依者,輒稱皈依某師,殊不知所皈依者為僧伽,非唯皈依某師一人也!蕅益大師云:「皈依僧者,則一切僧皆我師也。今世俗人,擇一名德比丘禮事之,竊竊然矜曰:吾某知識,某法師門人也。彼知識法師者,亦竊竊矜曰:彼某居士、某宰官皈依於我也。噫!果若此則應曰:歸依佛、歸依法、結交一大德,可也;可云歸依僧也與哉?」故已受皈依者,於一切僧眾,若賢若愚,皆當尊禮為師,自稱弟子;未可憍慢,妄自分別。且歸依三寶之境若不遍者,不得三皈之體,既不得體,窮其一生修學,只名附佛外道,雖種將來成佛之因,若於三寶中一念分別憍慢,則苦報無窮矣! 時過境遷,佛世芳規難見,今時受戒者,只聞戒相之名,不知其開遮持犯、輕重之相。上山求戒,入三寶之地如入家廚,取用無度;下山之後,未曾問津。問其受戒否?矜然答曰:「我乃五戒、八戒、菩薩戒弟子。」問其戒為何物?則目瞪口呆、無言以對。授戒之師不知戒法,無法講說,受戒者亦一無所曉。以致受戒犯戒以為常事,若思地獄苦報,怎堪回首。入寶山空手而歸,尚屬可惜,若為寶所傷,實乃可憐憫者。乘此解脫寶筏,而漂入羅剎鬼國,甚可哀傷。 社會淳風漸替,人心不古,皆由戒法未能行持之故,之所以無法行持,乃因不明戒法使然。今因善心居士,殷重請法,學人不敏,亦無德學,不知所措。但私自念言:「比丘乃七眾綱領,七眾戒法,比丘當負起教育之責。」是故從諸戒經及相關戒學書籍中集錄重點,為其講說。內容雖未達至善至美,但其大意已明。今書既成,講說已了,敘其大要;以資初學。 願見聞者,同沾法益,盡此一身,同生安養,悟無生忍,於十方界,普利群萌!是為序。 佛曆二五四二年 民國八十七年二月十七日 釋宏泰謹序於台中南普陀寺 三皈依講義 壹、什麼叫做皈依 所謂皈依是歸投依靠。皈依兩字,從字面上解釋,歸是回轉,或是歸投,依是依靠,或是信賴。凡是回轉依靠,或歸投信賴的行為,都可稱為歸依。 歸依的真義,凡是不究竟不著實不可靠的信賴與信仰,均不得稱為真皈依。 實際上,歸依的傾向,固應先由歸依身外的三寶開始,歸投三寶,依賴三寶的啟發與指引,走向大涅槃城的解脫道。但當走進了涅槃(解脫)之城,自身的當下,也就是理體的三寶了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由於業障的迷惑,所以不見佛性,我們歸依三寶的目的,正是在於尋求佛性的顯現。我們本來與佛一樣,本來就與三寶同在,只緣迷失本性,流浪生死道中,不知回家之路,所以名為眾生!我們若能即日開始,回歸投向三寶的懷抱,實即浪子回頭,步返原來的老家而已。 貳、什麼叫做三寶 三寶是指佛寶、法寶、僧寶。 為什麼佛法僧稱為寶?在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有詳細說明,有五百長者請問佛陀:「世尊,我等今日聞佛法音,得悟三寶利益世間,然今不知以何義故,說佛法僧得名為寶,願佛解說顯示眾會及未來世敬信三寶一切有情,永斷疑網得不壞信,令入三寶不思議海。」 佛陀告諸長者:「譬如世間第一珍寶具足十義,莊嚴國界饒益有情,佛法僧寶亦復如是。 一、者堅牢—如摩尼寶無人能破;佛法僧寶亦復如是,外道天魔不能破故。 二、者無垢—世間勝寶清淨光潔不雜塵穢;佛法僧寶亦復如是,悉能遠離煩惱塵垢。 三、者與樂—如天德瓶能與安樂;佛法僧亦復如是,能與眾生世出世樂。 四、者難遇—如吉祥寶希有難得;佛法僧寶亦復如是,業障有情億劫難遇。 五、者能破—如如意寶能破貧窮;佛法僧寶亦復如是,能破世間諸貧苦故。 六、者威德—如轉輪王所有輪寶能伏諸怨;佛法僧寶亦復如是,具六神通降伏四魔。 七、者滿願—如摩尼珠隨心所求能雨眾寶;佛法僧寶亦復如是,能滿眾生所修善願。 八、者莊嚴—如世珍寶莊嚴王宮;佛法僧寶亦復如是,莊嚴法王菩提寶宮。 九、者最妙—如天妙寶最為微妙;佛法僧寶亦復如是,超諸世間最勝妙寶。 十、者不變—譬如真金入火不變;佛法僧寶亦復如是,世間八風不能傾動。 佛法僧寶具足無量神通變化,利樂有情暫無休息,以是義故,諸佛法僧說名為寶。」 參、為何要歸依三寶 《善生經》云:「善生言:『世尊,何因緣故,受三歸依?云何名為三歸依?』『善男子!為破諸苦(謂生老病死等苦),斷除煩惱(謂諸苦之因種),受於無上寂滅之樂(謂不生不死涅槃之樂),以是因緣,受三歸依。』」 云何三歸依者—謂佛、法、僧。 ┌佛者—能說壞煩惱因,得正解脫,無師獨覺。 ├法者—是壞煩惱因,真實解脫,正道解脫。 └僧者—稟受壞煩惱因得正解脫,能如法受。 肆、翻邪三歸制意 《涅槃經》云:「一切眾生,怖畏生死四魔,故受三歸。名一義異,或時說三為一,說一為三。諸佛境界,非二乘所知。」 註: 一、《多論》云:「如人獲罪於王,投向他國,以求救護。眾生亦爾,繫屬於魔,有生死過,歸向三寶,魔無如之何。故知若受三歸,得脫生死。」 二、 ┌煩惱魔者—貪、瞋、痴三毒,劫諸善法故。 ├五陰魔者—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陰,遷謝不停故。 四魔┤ ├死魔者—地水火風四大,喻如四山,從四面來,逼切報命故 └天魔者—阻撓諸行者,令退道故。 四皆惱害,不能自由,故名魔者。 三、說三為一者: 《多論》云:「佛亦是法,法亦是佛,僧亦是法,正是一法。但雖有一義,相有差別。」 ┌佛寶—無師大智,一切功德。 相別者┼法寶—盡諦(真理)涅槃。 └僧寶—聲聞學無學功德。 四、說一為三者: 《涅槃經》云:「云何為一?佛告摩訶波闍波提憍曇彌,莫供養我,當供養僧。若供養僧,即得其足。汝隨我語,則供養佛;為解脫故,則供養法;為受用故,則供養僧。」 伍、翻邪三歸 大聖初成正覺,因提謂長者,開授三歸之戒,翻邪歸正,以為入聖的根本。三乘(聲聞、緣覺、菩薩)行者,歸宗進行,以為基礎。三歸的功用,正破三邪(外道邪師、邪法、邪眾),濟三途(地獄、餓鬼、畜生),接三乘(聲聞、緣覺、菩薩),出三有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)。佛法以此三歸為本,通發一切戒品及諸出世善法,不同世間善法也。 一、歸依佛—佛陀秦言覺者,自覺覺他,故名為佛。歸者,反還為義,反邪師,還事正師,故名歸。依者,憑也,憑心靈覺,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也。故經云:「歸依於佛者,終不更歸依其餘諸外道天神也。」 二、歸依法—達磨秦言法,法者法則,有軌範使人理解任持自性(萬法依於一定的軌則而行,如火車必依於自己的軌道,方能運行),佛所說,若事若理,可為心軌,故言法也。歸者,反邪法,還修正法,故名歸。依者憑佛所說法,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。故經云:「歸依於法者,終不更歸依諸外道典籍也。」 三、歸依僧—僧伽秦言眾,眾者和合,出家三乘行者,心與佛所說事理之法合,故名為僧。歸者,反九十五種邪行之侶,歸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,故名為歸。依者憑心出家三乘正行伴,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。故經云:「歸依於僧者,永不復更歸依其餘諸外道也。」 陸、四種三寶為所歸 現且分為兩大類 一、從事相上說,有住持三寶與化相三寶。 二、從理體上說,有一體三寶與理體三寶。 ┌佛寶—凡用玉琢、石刻、金鑄、銅澆、泥塑、木雕、油 │ 漆、墨畫、絹繡、紙繪的佛像。 所謂住持三寶┼法寶—凡是三藏(經、律、論)經典。 └僧寶—凡是剃髮染衣的比丘、比丘尼。 因為佛入滅之後的佛教,端靠這一類的三寶,為之延續佛法的慧命,保持佛教的精神,傳佈佛教的教義,所以稱為住持三寶。 ┌佛寶—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現成道及入涅槃的階段中, │ 釋迦便是佛寶。 所謂化相三寶┼法寶—佛當時向弟子們所說的種種教示,如四聖諦、八 │ 正道、十二因緣等等的道理,便是法寶。 └僧寶—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,便是僧寶。 這是唯有佛陀住世應化之際才有的相狀,所以稱為化相三寶。 ┌佛寶—佛有覺照之能。 ┌佛寶┼法寶—能說法,於法自在,故有軌持之能。 │ └僧寶—佛無違諍之過。 所謂一體三寶 │ ┌佛寶—法的本體,具有能生諸佛之性。 (即是於佛法─┼法寶┼法寶—法的本身,就有軌持的功能。 僧三寶中,各 │ └僧寶—法法平等,互不相妨(和合之義)。 各皆具三寶的 │ ┌佛寶—僧有觀照之智者。 功德) └僧寶┼法寶—僧有軌持之用者。 └僧寶—僧為和合之體者。 ┌從修證上說—凡夫皆以「惑、業、苦」而流轉生死,若 │ 能翻迷成悟,惑即成為般若,業即成為解 │ 脫,苦即成為法身。 │ ┌般若為佛寶。 所謂理體三寶┤ ├解脫為法寶。 │ └法身為僧寶。 │ ┌佛寶—能觀之理。 └從理體(真如)上說┼法寶—所觀之事。 └僧寶—事理一如。 註:凡夫所能見到的,只有事相的三寶,事相中的化相三寶,祇在佛陀住世時才有,佛滅之後,僅有住持三寶。然在三寶之中,雖以佛為最尊最貴,法為最高最勝,卻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。佛陀入滅之後,佛教的道場,要由僧寶來住持,佛教的經典,要由僧寶來保存,佛教的文化,要由僧寶來傳播,佛教的信徒,要由僧寶來接引。因此,佛陀在世時,佛教以佛為軸心,佛陀入滅後,佛教則以僧寶為重心。僧人之中,固然有龍蛇混雜,我人歸依,不妨擇善而從,但於恭敬供養之心,則應一律平等。佛經中說,雖是破戒比丘,仍足為人天之師,所以不得分等。佛經中說,雖是破戒比丘,仍足為人天之師,所以不得分別高低,更不得妄加批評。 柒、歸依三寶的種類 共有五等: 一、翻邪三歸—最初進入佛門。 二、五戒三歸—信佛之後加受五戒。 三、八戒三歸—六齋日受持八關戒齋。 四、十戒三歸—沙彌(尼)受十戒。 五、具足戒三歸—比丘(尼)稟受大戒。 因為,凡是受戒,必有三歸。最初入佛門,固須三歸。加受五戒、八戒、十戒,皆以三歸為得戒而納受戒體,式叉摩那戒,比丘、比丘尼戒,雖以羯磨法受戒,但在受戒之中,沒有不行三歸依的。另有受大乘菩薩戒者,在懺悔與發願之前,也必先受三歸。因此雖說三歸不是戒,卻是一切戒之根本(其實三歸之中含有戒義)。 捌、歸依三寶的儀式 在三歸正範中,共有八個項目: 一、敷座請師—由受歸依者為師敷設法座,列供香花,燈燭整齊,再去禮請歸依師陞座。 二、開導—開示三歸依的意義。 三、請聖—迎請十方三寶,證明受歸,以及護法龍天,監壇護戒。 四、懺悔—懺悔往昔業障,以求身口意的三業清淨之後,納授無雜、無染的三歸戒體。 五、受歸—三歸三結,並發三誓(斷惡、修善、度眾生)。 六、發願—發無上菩提之心,願度一切眾生。 七、顯益勸囑—說明三歸的功德殊勝,並囑依教奉行。 八、回向—將此受歸的功德,回向給一切沈溺的眾生,速脫生死,早生佛土。 註: 一、敷座—比丘不得站立為白衣說法,所以要敷座。 二、開導—示知三寶的意義,所以要開導。 三、請聖—歸依師是代表三寶為人授歸依,故應請聖。 四、懺悔—為求重做人,故應懺除前愆。 五、受歸—三歸(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)三結(歸依佛竟、歸依法竟、歸依僧竟)與三誓,是受歸的重心,故為在所必行。 六、發願—三歸共分三品 ┌上品—發心自度度人。 ├中品—只顧自己了生脫死。 └下品—只求不墮三途而仍生在人天者。 所以勸導發心,也是必要的。 七、顯益勸囑—為了增益精進之心與堅固之志,故應顯益勸囑。 八、回向—為了長養不自私的慈悲襟懷,功德回向一切眾生,是必然的。 玖、受三歸法 (一)先須懺悔 1、受前懺悔 《事鈔》云:「以信邪來久,妄造非法。今創(剛開始)歸投,必(須)翻邪業。從生死際至涅槃際中間罪業,皆除滅。」 2、懺悔清淨 《阿含經》云:「於受前懺悔罪已受(三歸)法,謂從無始生死邊至涅槃際,一切罪業皆清淨。」(無始有識名生死邊,究竟果滿涅槃名涅槃際。) 3、得善法體時 《濟緣》云:「前三歸是發善法體,三說竟時得。後三結者,囑受叮嚀,令持在懷,不濫承奉。如經云:『歸依於佛者,終不更歸依其餘諸天神。』」 (二)正受三歸法 《善見論》云:「並須師授,言音相順,若言不出,或不具足,不稱名,不解故不成。」 應云:「我某甲,盡形壽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。」(如是三說得法屬己。) 又云:「我某甲,盡形壽歸依佛竟,歸依法竟,歸依僧竟。」(三結已。此但受三歸法,無有戒法故。論云:三歸下有所加,得三歸及戒。若無加者,有歸無戒。) (三)受三歸時所作之觀想 歸依的緊要關頭,便在三說三歸的正授之時,納受三歸依的無作戒體,也就在此正授之際。最好能於正授三歸之時,作觀想: ┌說第一遍時—觀想由於自己的發心功德,感得十方大地震動,並有功德雲,從十 │ 方地面冉冉上升,集於行者頂上,成白色光明雲。 ├說第二遍時—十方湧起的功德之雲,徐徐匯集於自己的頭頂上空結成華蓋之狀。 └說第三遍時—此一雲集的華蓋,即成漏斗之狀,緩緩下注於自己的頂門之內,遍 滿於全身,並由身內擴展,使自己的身心,隨著功德雲的擴展彌蓋, 而充塞於十方世界。 到此為止,自己納受了三歸的戒體,自己的身心,也跟戒體的功德一樣,與宇宙同等體量了。 拾、所歸依境通三世 《業疏》云:「論云:通歸三世佛(所歸之境寬),同法身故。不獨歸釋迦(所歸之境狹),以是(區)別。(若歸一境,餘則無心,)不名歸也。」 拾壹、如何才得三歸 無論出家在家之人,若受三歸時,要注意以下幾點: 一、要注意歸依三寶是何意義。 二、當受三歸時,師父所說的話要十分明白。 ┌ 師父所講的話,全是文言不能了解。 不得三歸者┼ 隔離太遠,聽不明白。 └雖能聽到大致了解,其中尚有一二懷疑之處。 《善生經五戒品》云: ┌信因 ├信果 得歸依者┤ ├信有得道(佛教門中可得道果) └信心不可敗,親近三寶,受善友教。 △又正受授之時,即於「皈依佛」、「皈依法」、「皈依僧」三說之處,此最要緊,應十分注意,乃可得三皈依。 拾貳、受三歸依功德果報 一、功德 《法門名義集》云:「煩惱魔『是生死因』,陰魔死魔『此二是生死果』。天魔『是生死緣』。此四種能障解脫,故名為魔。」 《智論》云:「梵語魔羅,秦言奪命。論云:唯死魔實能奪命,餘者能為奪因,亦能奪智慧命故。又四皆惱害,不能自由,故名為魔也,又三歸功用,破三邪(邪師、邪法、邪眾),接三乘出三有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)。」 《灌頂經》云:「受三歸者,有三十六位護歸善神,日夜保護一切吉祥。」 《希有經校量三歸功德》云:「教四天下及六欲天,一切眾生得阿羅漢果,不如三歸功德多。」 《業疏》云:「受三歸者,但得法被身為佛弟子,無戒可持。」 ┌得無生忍,煩惱永斷。 ├得法身,則不得色身。 受三歸法降伏四魔┤ ├無色身,則無死。 └無三魔,則波旬,自不得便。 ┌ 欲 ┐ ┌亦名煩惱 ┐ ├ 身 ┤ ├亦名五陰 │ 故降┤ ├ 魔 ┤ ├魔 ├ 死 ┤ ├即無常因緣 │ └ 天 ┘ └如大自在天等 ┘ 《稀有校量功德經》云:「假使滿三千大千世界中,諸佛如來,譬如竹葦甘蔗稻麻,彼等諸佛世尊至真等正覺,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二萬歲中,常以一切娛樂之具,衣服飲食床臥湯藥,種種奉施,乃至滅度之後,收其舍利起七寶塔,一一寶塔皆以香華伎樂繒蓋幢幡香燭油燈,種種所須,悉皆供養,實得無量無邊不可算不可數福德之聚。佛言:阿難!猶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,以淳淨心作如是言:我今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。所得功德勝前福德,百倍千倍萬倍,不可算數,譬喻言辭所不能知及。」 二、果報 1、受三歸免墮惡道 《增一阿含經》云:「有忉利天子五衰相現,當生豬中,愁憂之聲,聞於天帝,天帝聞之喚來告曰:『汝可三歸,即時如教,便免生豬。』三自歸已,生長者家,還得出家,成於無學。」 佛為說偈云: 諸有歸命佛 不墮三惡道 盡漏處人天 便當至涅槃 ┌一、衣服垢穢 ├二、頭上華萎 六欲天人五衰相┼三、腋下汗流 ├四、身體臭穢 └五、不樂本座 2、受三歸得護持 《嗟襪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》云: 誠心歸命佛 彼人當所得 若晝若夜中 佛心常憶念 誠心歸命法 彼人當所得 若晝若夜中 法力常加持 誠心歸命僧 彼人當所得 若晝若夜中 僧威常覆護 3、受三歸得解脫 《法句譬喻經》云:「昔者天帝釋五德離身,自知命終當生陶家受驢胎。愁憂自念,三界之中濟人苦厄唯有佛!馳往佛所,稽首伏地,至心歸命佛、法、僧眾。未起之間其命忽終,便入驢母胎中。時驢走,破壞坏器,其主打之,尋時傷胎,其神即還入故身中,五德還備,復為天帝。佛讚善哉!殞命之際,歸命三尊,罪對已畢,不更勤苦。佛為說偈,令帝釋聞之。達罪福之變,解興衰之本,遵寂滅之行,得須陀洹道。」 拾參、歸依後是否會失去歸依戒法 《善生經淨三歸品》云: (一)受三歸已,造作痴業,受外道法自在天語,以是因緣,失於三歸。 (二)若有造作種種雜業,為受樂故,修於善事,如市場法(好比市場作買賣,以求利為先),其心不能憐憫眾生,如是之人不得三歸。 (三)若人信其(神)能救一切怖畏,禮拜外道,是人則失三歸依法。 拾肆、世間戒和三歸五戒有何區別 一、五戒與世間戒之關係 ┌不殺生—仁 ┐ ├不偷盜—義 │ 五戒┼不邪婬—禮 ├世間戒 ├不妄語—信 │ └不飲酒—智 ┘ 二、五戒與世間戒不同之處 《善生經》云:「若不依三寶受戒,是名世戒,是戒不堅固如『彩色無膠』。是故我先歸依三寶,然後受戒。若終身受,若一日一夜,所謂優婆塞戒,八戒齋法。」 五戒—能壞先世諸惡業。 ┌不能壞先世諸惡業 ├根本不淨 ├莊嚴不淨 世間戒┤ ├覺觀不淨 ├念心不淨 └果報不淨 拾伍、歸依後怎樣進修 歸依後,作為一位佛陀的在家弟子,就應該勤加禮佛懺悔,將無始劫以來,由貪瞋痴三毒所生起的一切罪業懺除。一方面要深入經藏,研究教理,多聽經聞法,才能開大智慧,否則將是一位愚痴沒有智慧的人。 除了禮佛懺悔,聽經聞法外,並要嚴守戒律。如果戒律不守,天天犯戒造新罪業,我們又將如何脫縛解困呢? 佛陀在遺教經訓示弟子:「是故比丘,當持淨戒,勿令毀缺,若人能持淨戒,是則能有善法,若無淨戒,諸善功德皆不得生,是以當知,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。」
|
嗡嘛呢 唄咩吽
|
|
|
|